非官方评出五大华人科学家:钱学森仅列第三,那么杨振宁排第几?
在各种“华人科学家榜单”中,钱学森常被公认为国之脊梁,可有一份榜单却只让他排到第三。
在各种“华人科学家榜单”中,钱学森常被公认为国之脊梁,可有一份榜单却只让他排到第三。
有的在国外实验室被同行嘲笑“异想天开”,有的放弃国外洋房汽车,揣着一沓手稿就回国建实验室,实验室的灯光下,比诺贝尔奖还重的,是压在他们肩上的“中国”二字。
他们或深耕物理前沿,或拓荒数学沃土,或投身国之重器,用智慧与坚守为国家发展筑基。
2025年10月18日,103岁的物理泰斗杨振宁在北京与世长辞。消息传出的瞬间,全球物理学界陷入集体哀悼。10月20日,一场跨越五大洲的线上追思会悄然展开,丁肇中、丘成桐、潘建伟等百余位物理学家以屏幕为纽带,用学术语言与人生故事,生动描述出这位科学巨匠跨越世纪
单单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不足以概括其一生功绩,在促进中美学术交流、传播科学教育理念、促进人才培养方面,杨振宁做出的贡献亦可千古彪炳。
诺贝尔奖的舞台,向来属于那些让世界安静的人。那一年,丁肇中走进瑞典金色大厅。掌声半响,光束落在台前,他挑选了另一个声音。不是英语。不是德语。是中文。他在全场漠然注视下,开口就是家乡的话。有人惊愕,有人低头,甚至有人在暗处交换神色。谁能想到,会在千里之外的这里听
活动伊始,科普剧《云巅之志:竺可桢与泰山》的精彩演绎,将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严谨求实、心系国运的科学家形象生动呈现,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。紧随其后的科学实验展演《流动工坊》与《烈火掌》,则以直观、震撼的视觉效果,展现了科学的神奇魅力与无限可能,
丁肇中(1936年1月27日-)和伯顿·里克特(Burton Richter,1931年3月22日—2018年7月18日)。图源:https://www.symmetrymagazine.org/